使徒行传系列信息(二十九)---保罗与巴拿巴的冲突
徒15:36-41
使徒行传第十五章记载的耶路撒冷大会,平息了初代教会中一个严肃的冲突,解决了基督信仰一个重大神学议题,奠定了基督教因信称义的核心教义。
事件的起因先是有几个人从犹太下到安提阿教会,教训安提阿信徒必须受割礼才能得救。保罗和巴拿巴与他们争论,于是教会就打发保罗、巴拿巴和教会中其他几个人,一同到耶路撒冷教会征求使徒、长老的意见。
耶路撒冷教会中有几个法利赛教门的信徒也主张,外邦人必须行割礼、遵守摩西律法。使徒和长老聚集商议,彼得站起来述说神藉他的手向罗马百夫长哥尼流一家传道带领他们归主,神赐下圣灵给他们并没有要求他们受割礼。保罗和巴拿巴也述说神藉他们的手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引领很多外邦人归主。雅各则引用旧约先知的话,证明外邦人归主与众先知的预言相合。
最后,耶路撒冷大会形成决议,外邦人信主不必行割礼、守摩西律法,并以书信形式正式通知外邦教会。但为了犹太信徒不至被冒犯,信中特别提到几条需要外邦信徒禁戒不犯,即禁忌偶像的污秽、奸淫、勒死的牲畜和血。然后,耶路撒冷教会打发本会中的犹大和西拉两位弟兄,陪同保罗和巴拿巴将书信送达安提阿教会。
教会如此安排是颇有智慧的。保罗和巴拿巴代表安提阿教会,代表外邦信徒的意见;犹大和西拉代表耶路撒冷教会,代表犹太信徒的关切。因此,在维持核心真理的基础之上,耶路撒冷大会的决议是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折中、平衡的结果。
“他们既奉了差遣,就下安提阿去,聚集众人,交付书信。众人念了,因为信上安慰的话,就欢喜了。犹大和西拉也是先知,就用许多话劝勉弟兄,坚固他们。”(徒15:30-32)
耶路撒冷大会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人到底靠什么得救?神的恩典?人的行为?还是恩典加上行为?耶路撒冷大会统一了一个重大教义议题:人得救是因信接受神的恩典,即因信称义的教义。可想而知,如果教会没有就这一议题达成共识,整个教会历史都要改写。
在有关救恩的神学议题、核心教义的重大问题上,教会达成了合一的共识,而且保罗和巴拿巴始终坚定地站在一起。然而,使徒行传十五章接下来所记载的,在无关神学、教义、真理、也无关犯罪的一件小事上却产生了分歧,而且是发生在安提阿教会最重要的两个领袖、两个使徒、两个同工、两个朋友---保罗和巴拿巴---之间。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两人因此分道扬镳。
一.争执的起因
“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作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徒15:36-38)
耶路撒冷大会之后,保罗和巴拿巴住在安提阿,和教会其他同工一起教训信徒,传讲神的道。过了些日子,保罗向巴拿巴提议,他们可以一起回访从前传道的各城,看看这些外邦的教会和信徒光景如何。
巴拿巴当然是欣然同意,但他有意带表弟马可一同前往。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保罗的断然否决,理由是马可上一次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
“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徒13:13)
这里的“离开”(ἀποχωρήσας),英文NIV翻译为:left,NKJV 翻译为depart from.
但马可中途离开这件事,显然让保罗很是光火,到了使徒行传十五章,当保罗向巴拿巴说起这事时他的怒气还没有消失,他把马可的离开用另外一个字来形容:ἀποστάντα,这个字就是英文“apostasy”(离弃, 脱逃,变节,叛教等)的来源,英文NIV和NASB都翻译为:deserted(离弃),ESV翻译为:withdraw(退却),可见保罗对马可离开这件事在很长时间之后依然耿耿于怀。
保罗和巴拿巴这两个重要宣教领袖因为马可产生了很大的意见分歧。
马可是怎样一个人?
根据马可福音第十四章记载,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时,“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众人就捉拿他。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可14:51-52)许多人认为,这个少年人就是马可。
主耶稣和门徒的最后晚餐,多数人认为是在马可的家中(马可楼)进行。当彼得被监禁时,门徒聚集在马利亚(马可的母亲)家里迫切祷告。使徒行传第十一章,巴拿巴和扫罗把安提阿教会的捐项送到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那里,供给犹太的弟兄,他们回来时带着马可。
“巴拿巴和扫罗,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徒12:25)
在保罗和巴拿巴被安提阿教会差派出去第一次宣教时,马可做他们的帮手。“他们既被圣灵差遣,就下到西流基,从那里坐船往居比路去。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神的道。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徒13:4-5)
综合以上信息,马可是一个年轻人,出自富有的信徒家庭,用今天的话说,他应该是一个信二代加富二代,巴拿巴是他的表兄,有意在信仰上造就他。保罗和巴拿巴第一次宣教旅程中,马可做他们的帮手。但不知何故,马可中途离开保罗和巴拿巴会耶路撒冷了。
马可为什么中途离开?圣经没有说明原因,有人说他思乡心切,挂念母亲。圣经没有提到马可的父亲,因此推测他的母亲马利亚可能是一个寡妇。有人说,马可太年轻,吃不了旅行宣教长途跋涉、餐风露宿的苦头。有人说,马可担心害怕外邦地区的传染病。还有人说,马可不满保罗的风头太盛,盖过自己的表兄巴拿巴,因而心生嫉妒。这最后一种理由,对于成熟的基督徒不应该出现,但当时马可年轻气盛也不无可能。
无论哪种原因,马可的这一次中途离开让保罗很生气,认为马可是临阵脱队的逃兵。
如今,巴拿巴要给马可第二次机会,这合乎巴拿巴的性格和一向为人原则:巴拿巴被称作是“劝慰子”。“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徒4:36)
保罗归主后,耶路撒冷的门徒害怕他不愿与他结交,巴拿巴将他引荐给使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色,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徒9:27)
因逼迫四散的门徒在各处传福音,也建立了安提阿教会。耶路撒冷教会打发巴拿巴去安提阿教会访问查证。“他到了那里,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徒11:23)
圣经对巴拿巴的评价:“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徒11:24)
也是巴拿巴去大数找到保罗,把他带到安提阿教会,在那里一同教导教会的信徒。因此,巴拿巴可谓是保罗的恩人和伯乐,又是保罗的亲密同工。
所以,巴拿巴愿意给马可第二次机会,是巴拿巴发挥他属灵恩赐的一惯原则。
有人说,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巴拿巴是否有偏心之嫌呢?这样的说法没有道理,巴拿巴不是带着马可去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安逸享受,乃是带着他年轻的表弟去旅行宣教,去四处漂泊,去为主受苦。
然而,让巴拿巴感到意外的是,他的亲密同工、他一手提携、曾经向他施与巨大恩典的保罗,却断然拒绝他的建议和请求。
实际上,这也符合保罗的个性和他做事向来的风格。
保罗做事果敢,性格坚毅,做任何事决不半途而废。不信时的扫罗喜悦司提反被害,逼迫教会,将信耶稣的人无论男女捉拿下监。但当他归信主耶稣之后,转而奋不顾身、放胆传道,与犹太人辩驳证明耶稣是基督。在路司得传道被人用石头打几乎丧命,但当他醒过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行。
他决不容让假师傅混乱主道,甚至当彼得的所行不合真理时,他也当面抵挡不留情面。为传扬主耶稣抱定受苦的心志,宁肯丢弃万事看做粪土,以得着耶稣基督为至宝。他只有一件事,传讲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他一生向着标杆奔跑并且至死忠心!
对于这样一个对主忠诚、不顾性命、全然委身的使徒,当他看见马可临阵脱逃确实无法容忍。
在此可以看出巴拿巴和保罗的不同:巴拿巴是对人,他的优先考虑是造就同工:给人恩典,给人空间,成全他人,祝福他人。保罗则是对事,他的优先考虑是完成使命:严格要求,单纯爱主,对主忠诚,成就事工。
按照保罗的高标准,马可毕竟已经让保罗失望一次,保罗岂肯再次冒险,将宣教重任交托给一个靠不住的人呢?
二.争执的结果
“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徒15:39-40)
“二人起了争论。”(They had a sharp disagreement)
这里的“争论”(παροξυσμός),与前面外邦信徒要不要受割礼引起的“争论”(ζητήσεως)不同。为要不要行割礼的辩论是:discussion(讨论),debate(辩论),search(探求);而保罗和巴拿巴的“争论”是:provocation (激怒),irritation(令人恼火),angry dispute (愤怒地争吵)。
保罗和巴拿巴的争论有关神学吗?不是!有关教义吗?不是!有关真理吗?不是!有关道德吗?不是?有关犯罪吗?不是!
试想这一情景,当面对有关因信称义这样的核心教义问题时,大家尚且可以坐在一起理性地讨论,有节制地答辩,寻求一个合理的方案;然而为着要不要带马可这件小事,保罗和巴拿巴竟然争得面红耳赤、伤了和气、损害感情。
那么,保罗和巴拿巴谁对谁错呢?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站在哪一边呢?
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理由,而且都是合理的理由,因此各自坚持自己的立场都对。
但这样的争吵是神所喜悦的吗?大概率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又都错了。
我会支持谁呢?如果当时在场,我大概50.5%的几率支持巴拿巴,49.5%的几率支持保罗。
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为信徒祷告:“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使他们都合而为一。”(约17:20-21)
保罗自己说,“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12:18)
“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3)
所以,神看重我们是怎样的人,胜过祂看重我们手所做的工。
神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祂给摩西第二次机会,祂给约拿第二次机会,祂给彼得第二次机会,祂也同样给保罗第二次机会。
虽然马可原来失败过,但巴拿巴看到他身上的潜质,他也决定给马可第二次机会。保罗似乎不该把马可一锤定音般地一棍子打死。
你可能会说,使徒行传从此开始记述的都是保罗的事迹,而巴拿巴的踪迹从此消失,圣经历史证明保罗是对的,保罗是神所拣选的。
是的,合乎历史事实,但不足为凭据。因为使徒行传主要记载两个核心人物,前十二章是彼得,后十六章是保罗,连十二门徒除彼得之外都没有记述,故不能以此证明巴拿巴错了。
后来怎样呢?保罗和巴拿巴的关系有没有复合呢?相信保罗和巴拿巴后来和好了。哥林多前书第九章保罗论到自己使徒的权柄时说,“独有我与巴拿巴没有权柄不作工吗?”(林前9:6)
马可后来怎样呢?保罗有没有和马可和好呢?有!
歌罗西书第四章,保罗提到马可也向歌罗西教会信徒问安,而且保罗也特别交代,要接待马可。
“与我一同坐监的亚里达古问你们安。巴拿巴的表弟马可也问你们安。说到这马可,你们已经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们那里,你们就接待他。”(西4:10)
从腓利门书可以看出,马可成为保罗的同工。“为基督耶稣与我同坐监的以巴弗问你安。与我同工的马可,亚里达古,底马,路加,也都问你安。”(门23-24)
保罗的最后一封信提摩太后书中,保罗临终前交代提摩太把马可带来,因他对传道有益。“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4:11)
相信巴拿巴花时间造就马可,使他成为一个忠心的基督工人,先后成为保罗的同工,彼得的得力助手,被彼得称为“我儿子马可。”(彼前5:13)
更重要的是,马可记录彼得的讲道,写就福音书《马可福音》。《马可福音》与其他福音书重复内容最多,据此有人推定,《马可福音》可能是最早完成的福音书。试想,如果新约没有《马可福音》,那损失是何等的大呢!
同工争吵甚至分开,是神不喜悦的事。但神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
保罗和巴拿巴都忠心爱主,这是没说的。他们的宣教团队一队变作两队,服事更多的人,坚固众教会,使宣教更有果效。使徒行传十五章最后一句话是:“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徒15:41)
更重要的是,保罗、巴拿巴、马可因着这件事都得益处,共同在基督里成长委身。
保罗在后来在腓立比书信中说,“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3-4)
保罗后来恩慈怜悯对待阿尼西某,就正像当年巴拿巴恩待怜悯马可一样。真的是“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那么,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功课呢?
1. 亲密的同工也会产生分歧,以谦卑和爱心彼此对待;
2. 各人应当看别人比自己强,不求自己益处为人着想;
3. 若是可能尽力与众人保持和睦,竭力保守合而为一;
4. 在没有真理教义原则分歧基础上,给人恩典和空间;
5. 勿血气用事,若有得罪伤害的尽快寻求原谅与和好,
6. 任何时候都保持爱神爱人的心,永远对主敬畏忠诚;
7. 认识到自己的软弱有限,对主的恩慈怜悯常怀感恩。
笔者自己是一个有很多毛病缺点、又时常软弱的人,但希望众人从笔者身上看到一点:这个人有很多毛病缺点,但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神无尽的恩典。
“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罗12:9-11)
感谢主
任运生牧师
主后二零二四年八月十日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