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或不然”的信心---敦刻尔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的神迹
但3:16-30
但以理书第二章记载,尼布甲尼撒王做了一个梦,这梦大大困扰他,使他“心里烦乱、不能睡觉。”(但2:1)
于是王便下令召集通国的术士、用法术的、行邪术的、观星象的来,要他们说出他做了什么梦及梦的讲解是什么。通国的术士无一人能解,“王气忿忿地大发烈怒,吩咐灭绝巴比伦所有的哲士。”(但2:12)
但以理见王的命令如此紧急,便求王宽限,然后回到居所和他的三个朋友一同祈求神的怜悯。但以理夜里得着神的启示,便去进见王说,“王阿,你梦见一个大像,这像甚高,极其光耀,站在你面前,形状甚是可怕。这像的头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但2:31-33)
“王阿,你是诸王之王。天上的神已将国度,权柄,能力,尊荣都赐给你。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兽,并天空的飞鸟,祂都交付你手,使你掌管这一切。你就是那金头。”(但2:37-38)
尼布甲尼撒王当即向但以理下拜,“你们的神诚然是万神之神...” (但247)于是王高抬但以理,并分派但以理的三个朋友“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管理巴比伦省的事务。”(但2:49)
然而这个梦让尼布甲尼撒王冲昏了头脑,“你就是那金头”使尼布甲尼撒激动得有点忘乎所以。于是,“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个金像,高六十肘,宽六肘,立在巴比伦省杜拉平原。”(但3:1)
单是做金头还不足以显示巴比伦帝国尼布甲尼撒王的为荣,所以他干脆造一个全身都是金高27米、宽2.7米的金像,傲然矗立在杜拉平原。
“尼布甲尼撒王差人将总督,钦差,巡抚,臬司,藩司,谋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员都召了来,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开光之礼。”(但3:1)并有传令的大声呼叫,各方各国各族人民听见角声和乐器的声音,都要俯伏敬拜那金像,不然必立时扔进烈火窑中。
所有的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跪拜金像,要么扔进火窑;简单说,要么拜,要么死!
面对如此情形,可以想象几乎所有的人会如何选择。
“因此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民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都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但3:7)
然而,人群中偏偏有几个另类的异数。三个被掳的犹大少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却坚拒不拜!
设想一下这幅画面:千千万万黑压压的群人跪倒在尼布甲尼撒的金像前,偏偏有三个人在人群中傲然挺立!
有几个迦勒底人来到王面前控告,“有几个犹大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王阿,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3:12)
嫉妒,差不多是人类的通病!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只不过是被掳来的犹大人,如今却被王委以重任,管理巴比伦省事务。因为,“王考问他们一切事,就见他们的智慧聪明比通国的术士和用法术的胜过十倍。”(但1:20)这岂不让迦勒底人嫉妒得牙痒痒的吗?
然而,“嫉妒是骨中的朽烂。”(箴14:30)
这些人控告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三宗罪:“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3:12)
尼布甲尼撒王大怒:竟有人胆敢挑战他?这些人必须立即除掉。但他一听说是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他的心好像软了下来,毕竟爱才心切啊!于是他想出一个变通的方法:“你们再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却还可以。若不敬拜,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但3:15)
尼布甲尼撒给他们三人第二次机会。
为王者,时常恩威并用、先礼后兵!所以尼布甲尼撒先给三人一般人无法抗拒的恩惠。
但没想到这三个犹大人却铁了心,“尼布甲尼撒阿,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阿,祂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即或不然,王阿,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3:16-18)
“当时,尼布甲尼撒怒气填胸,向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变了脸色,吩咐人把窑烧热,比寻常更加七倍。又吩咐他军中的几个壮士,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捆起来,扔在烈火的窑中。”(但3:19-20)
小恩小惠没有作用,就立刻变脸,软的不吃来硬的,敬酒不吃吃罚酒。这也是王的一贯套路。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穿着衣服被捆起来,仍在烈火窑中。因为王命令紧急,窑又甚热,比平时更热七倍,那些抬他们的军兵,都被火焰烧死。
然而,令尼布甲尼撒王大为吃惊的事发生了:他命令人扔进火窑的是三人,如今却有四个人,并没有被捆绑,在火窑中行走,其中第四个人相貌如同神子。
“于是,尼布甲尼撒就近烈火窑门,说,至高神的仆人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出来,上这里来吧。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就从火中出来了。”(但3:26)
“那些总督,钦差,巡抚,和王的谋士一同聚集看这三个人,见火无力伤他们的身体,头发也没有烧焦,衣裳也没有变色,并没有火燎的气味。”(但3:27)
抬着三人扔进火窑的军兵,被火焰烧死;但是被扔进火窑的三个人,却安然无恙,身体没有烧伤,头发没有烧焦,衣裳没有变色,甚至身上没有火燎的气味。
因为那同在火窑中行走的第四个人---道成肉身之前的基督---保护了他们。
“雅各阿,创造你的耶和华,以色列阿,造成你的那位,现在如此说,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属我的。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趟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赛43:1-2)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祂。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太10:28-30)
外邦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不得不承认:“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神是应当称颂的。祂差遣使者救护倚靠祂的仆人,他们不遵王命,舍去己身,在他们神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别神。现在我降旨,无论何方,何国,何族的人,毁谤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之神的,必被凌迟,他的房屋必成粪堆,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但3:28-29)
今天,如果你真正敬畏一位全能、圣洁、公义、慈爱的神,凡事尊主为大,出污泥而不染地活出一个与这世界格格不入的圣洁生活,如果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你也很可能招致这个世界的嫉妒、仇恨、诬告、陷害,如果你在利诱面前还不动心,接下来就必是可想可知的逼迫与苦楚。
主耶稣说,“你们要记念我从前对你们所说的话,仆人不能大于主人。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约15:20)
然而你要清楚,你的生命在耶稣基督的手中,祂当年如何保护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今天也必如何保守你。因为主应许说,“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然而你们连一根头发,也必不损坏。”(路21:17-18)
保罗说,“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
这是耶和华神的应许,这是信祂之人的安慰!因为正如保罗所说,“我信神,祂怎样对我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徒27:25)
但以理书第三章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与火窑的故事如此结束:“那时王在巴比伦省,高升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但3:30)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原想处死但以理的三个朋友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但最终却高升他们。因为“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箴21:1)
耶和华神如此说,“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撒上2:30)
“即或不然”(But If Not),愿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这“即或不然”的信心,成为我们今日奔走天路的激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战役(又称敦刻尔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可谓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2017年出品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敦刻尔克》,即对敦刻尔克战役诺兰版的电影语言叙述,更增加了人们对这一奇特战役的兴趣和评论。但内中有一段被电影所忽略的真实历史插曲却鲜为人知,而这个插曲在这场战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40年5月10日,德军以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的兵力进攻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西欧国家,令进军比利时以抗击德军的英法联军大惊失色。仅十多天时间,比利时军队投降,迫使英法联军向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敦刻尔克撤退。近四十万大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海滩,只要德军地面装甲部队进逼追击,再加上德国空军力量的配合,英法联军即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被逼于一隅的英国远征军面临被全歼的威胁,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做出最坏的打算。
正在此时,英国海军军官向伦敦发出一封只有三个字的电报:But If Not.
英国人民立刻辨认出这三个字电报的意义。
“But If Not” 出自圣经但以理书第三章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故事。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不可一世,他为自己造了一个金像,高六十肘,宽六肘(相当于高27米、宽2.7米),矗立在杜拉平原。他召来总督、贵胄、钦差、巡抚等大臣为金像行开光之礼,并传令各方、各族人民,一听到角声、笛声和各样乐器的声音,都要俯伏敬拜他所立的金像。凡不俯伏敬拜金像的,必立刻扔在烈火的窑中。
于是天下各族人民一听到角声、笛声,就都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所立的金像。唯独三个被掳的犹大少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不服从王的命令,也不向金像跪拜。尼布甲尼撒王恼羞成怒,吩咐给他们三人再一次机会,若是跪拜却还可以,若不敬拜,必立刻丢在烈火窑中。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王说,‘尼布甲尼撒阿,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阿,祂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 (但3:16-17)
“即或不然,王阿,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3:18)
“But if not, let it be known to you, O king, that we do not serve your gods, nor will we worship the gold image which you have set up.” (Dan 3:18)
“But If Not(即或不然)!” 当英国后方收到从敦刻尔克发来只有这三个字的电报,熟读英王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Version Bible)的英国人民(KJV圣经甚至在整个英文世界有重大影响),立刻领会了这份电报的涵义:英国远征军被困于敦刻尔克面临灭顶之灾,除非有上帝拯救的神迹,恐怕很难有得救的可能。但是纵然没有神迹发生,英军将士也定要拼死一战,决不投降!
神迹真的发生了。英军将士这种“即或不然”的信心和拼死一战的决心,大大鼓舞了后方军民,“But If Not(即或不然)”这三个字的电报,成为全国军民的征召令。
1940年5月26日,为当时的英王乔治六世发起的国家祷告日,号召全国人民悔改归向神,为敦刻尔克被困的士兵向神迫切祷告,呼求上帝的帮助。
于是,一个壮观的场景出现了,总共有大约860艘无论是商船、渔船、驳船、货船、客轮、游艇、救生艇等,由水手、市民、农民、学生、商人、私人船主、甚至是父子等驾驶(其中最小的船只长4.5米,一次只能运载5个人),冒着德军飞机、大炮、潜艇的轰炸和战火,来往穿梭于英吉利海峡,将一批批英国、法国、比利时联军士兵送回英国本土,短短十天时间将338226名联军士兵运至英国,大大超过丘吉尔当初估计救回五万士兵的预期,为日后盟军的反攻保存了足够的兵员和战力。
敦刻尔克大撤退被称作是 “敦刻尔克的奇迹” (Miracle of Dunkirk)。国家祷告日过后紧接着有两件奇迹发生:一是敦刻尔克地区发生暴风雨,恶劣和大雾天气阻止了德军的空袭。二是时有可怖海上风暴的英吉利海峡,那几天却是平静如镜。更奇怪的是,当英法联军被困于一隅时,纳粹元首希特勒却下达了令人费解的“停止进攻”的命令,为联军撤退赢得宝贵的时机。
今天回顾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依然有许多难解之谜,成为后人喋喋不休的争论和猜测。但无论如何,都不该低估“But If Not”这三个字的作用,这封只有三个字的电报,翻转了敦刻尔克的情势,甚至成为一个转折点影响整个二战的战局。
“尼布甲尼撒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神是应当称颂的。祂差遣使者救护倚靠祂的仆人,他们不遵王命,舍去己身,在他们神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别神。... 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但3:28-2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