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圣诞系列讲章(二十四)---祂名称为永在的父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祂的肩头上。祂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赛9:6)


“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unto us a Son is given: and the government shall be upon His shoulder: and His name shall be called Wonderful, Counsellor, The mighty God, The everlasting Father, The Prince of Peace.”(Isa 9:6,KJV)

本文分享耶稣基督在赛9:6中的第四个名字:祂名称为永在的父(His Name shall be called the Everlasting Father)!

耶稣基督被称为“永在的父”强调两方面的属性:第一,基督的永存性(Everlastingness),第二,基督“父”的属性(Fatherliness)!


一.基督的永存性(The Everlastingness of Christ)


先知以赛亚明确指出,“有一‘婴孩’(Child)为我们而生,有一‘子’(Son)赐给我们,”这位“婴孩”、“子”怎么可能又是“父”(Father)呢?而且还是“永在的父”(Everlasting Father)?对于基督徒来说,你更会增添一个疑惑,如果这一位是“圣子,”那么祂与三位一体神中的“圣父”有什么分别呢?


首先,简单说明一下“父”这个字的含义。


“父”除了表达如父亲与儿女的亲情关系之外,“父”还有另外的含义:“先驱者(Pioneer),统治者(Ruler);创始者(Founder),元首(Head)”等。比如当我们说,“牛顿是近代科学之父,”意思是,牛顿是近代科学的先驱。


类似的说法有很多---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Isaac Newton)


交流电之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特斯拉可以称作是马斯克的电动车之父)


飞机之父---莱特兄弟: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人工智能(AI)之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


现代海洋地质学之父──马太·莫瑞(Matthew Fontaine Maury)


现代分子生物学之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计算机科学之父---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图灵(Alan Turing),约翰·阿坦那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 ),冯·诺依曼 (John von Neumann)


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温顿·瑟夫(Vinton Cerf),罗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中国物理学之父---叶企孙


中国原子弹之父---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


美利坚合众国国父---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近代宣教之父---威廉克理(William Cary)


圣经中的信心之父(多国之父)---亚伯拉罕(Abraham)


按照这种说法,耶稣基督可以称作是“永恒之父”(Father of Eternity)!


这位圣诞婴孩、这位由父神赐下的儿子---耶稣基督,却是亘古永存神的儿子。祂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祂而立。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祂造的。生命在祂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1:1-4)


“因为万有都是靠祂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着祂造的,又是为祂造的。祂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祂而立。”(西1:16-17)


基督在万有之先,祂在一切被造的以先,祂在时间之先。这位太初就有的道成为肉身,以卑微软弱的圣诞婴孩样式来到世界住在人的中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


祂虽然以圣诞婴孩的样式诞生,但祂的根源从亘古就有。


“伯利恒,以法他阿,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祂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5:2)


耶稣在论到亚伯拉罕时这样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约8:58)


希伯来书第一章,神自己作见证:“论到子却说,神阿,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国权是正直的。…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来1:8;12)


“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来5:6)


希伯来书的作者论到祂说,“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


耶稣基督自己见证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启22:13)


耶稣基督不仅是永恒之父,因为祂在时间之先,祂在万有之先。祂也是救恩之父,因为祂是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那一位救主。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来12:2)


基督的永存性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因为耶稣基督永远长存永不改变,因此祂的一切应许都是真实的,祂的慈爱、祂的保守、祂的同在等都是不改变的,祂给了我们救恩的确据和保障,因为祂能拯救我们到底。同时,我们的难处和重担可以缷给祂,祂把安息赐给我们。


二.基督父的属性(The Fatherliness of Christ)


罗马书第八章,保罗论到耶稣基督时如此说,“因为祂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祂儿子的模样,使祂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罗8:29)


希伯来书第二章,“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所以祂(耶稣)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说,‘我要将你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颂扬你。’”(来2:11-12)


我们都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是神的长子,所以耶稣不耻于称我们为祂的弟兄。那么为什么先知以赛亚称祂为“永在的父”呢?


注意,耶稣基督被称为“永在的父”不要与神三位一体中的圣父相混淆,神三位一体中的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个不同的位格在永恒中的存在。


耶稣基督“父”的属性,不是指祂与三位一体神的关系,不是说祂与圣父相同;乃是指祂与我们的关系,耶稣基督被称为“永在的父”是指祂对信徒父亲般(Fatherly)、慈父样(Father like)的爱怜、保守和眷顾。中文成语“长兄如父”正是这样的意思。笔者比弟弟大十一岁,虽然不是长兄,但因为年龄的差距,依然能深刻体会“长兄如父”的心情。


路加福音第八章,记载两个彼此交际的环套事件,充分彰显耶稣基督的慈父之心。


“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到他家里去。因他有一个独生女儿,约有十二岁,快要死了。耶稣去的时候,众人拥挤祂。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医生手里花尽了她一切养生的,并没有一人能医好她。她来到耶稣背后,摸祂的衣裳穗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路8:41-44)


这里平行记载两个女儿,一个是睚鲁的女儿,大约十二岁患病快要死了;另外一个女人(耶稣称她为“女儿”),患了十二年的血漏,花尽所有仍不见好。


患血漏的女人摸了耶稣的衣裳穗子,她的血漏立即就止住了。耶稣回头问摸祂的是谁,这位患血漏的女人就战战兢兢地俯伏在耶稣脚前,将自己的事当众说出来。


“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路8:48)


因为耶稣在路上被耽延,有人来报信说,睚鲁的女儿已经死了。然而,耶稣却对睚鲁说,“不要怕,只要信。” 然后祂径直来到睚鲁的家。“耶稣拉着她的手,呼叫说,‘女儿,起来吧。’”(路8:54)


请看耶稣对这两个人的称呼,都是“女儿,”但在希腊文时两个不同的字,耶稣对血漏女人的称呼是:θυγάτηρ,“女儿” (daughter);耶稣对睚鲁女儿的称呼是:παῖς,“孩子”(Child),在这里应译为:little girl(小女儿)。


两个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件,路加却特意放在一起记载:一个十二岁的女儿,一个十二年血漏的女人;血漏的女人得医治,死了的女儿得复活;耶稣称血漏女人为“女儿,”耶稣称睚鲁的女儿为“孩子。”


是巧合吗?路加在圣灵的感动之下,特意如此安排,将两个事件放在一起呈现一幅清晰的图画:正如睚鲁如何深切地爱他十二岁的独生女儿,耶稣基督以更深厚的父爱,爱那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儿。


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小说是《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路加福音第八章的记载可以称作是《双女记》(A Tale of Two Daughters)!这《双女记》是如何真切地刻画耶稣基督的慈父心肠。


马可福音第二章,有四个人抬着一个瘫子来见耶稣,因为人多不能靠近,他们就把房顶拆了,将瘫子连他所躺卧的褥子一同缒下来。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可2:5)


“小子”希腊文τέκνον,英文是:Child, son,中文是:孩子,儿子。


一个有罪的瘫子,耶稣却称他为“儿子,小子。”


约翰福音十一章,“耶稣哭了。”(约11:35)这节整本圣经最短的经文,记述主耶稣在拉撒路坟前哭泣的动人情景。


在最后晚餐,当主耶稣为门徒洗脚之后,祂对门徒说,“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约13:33)


“My children, I will be with you only a little longer. You will look for Me, and just as I told the Jews, so I tell you now: Where I am going, you cannot come.”(John 13:33,NIV)


“小子们”,这个字英文翻译为:little children, dear children,意思是:小孩子们,亲爱的小孩子们。


“孩子们啊,我跟你们在一起的时候不多了。你们要寻找我,但是我对犹太人说过,现在也照样对你们说:‘我去的地方,是你们不能去的。’”(约13:33,新译本)


耶稣的十二个门徒,都是饱经风霜的成年男人,但耶稣却称呼他们说,“我亲爱的孩子们。”联想到主耶稣不久要离开门徒而去,在这最后告别的晚餐,主耶稣那种依依不舍、语重心长、谆谆教诲的慈父心肠,一下子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当主耶稣复活之后再提比哩亚海向门徒显现,七个门徒在海上打鱼,终夜劳苦一无所获。清晨时分主在岸边,“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约21:5)


“小子,”英文翻译为“Children.”


“Then Jesus said to them, "Children, have you any food?" They answered Him, "No."”(John 21:5,NKJV)


“耶稣对他们说:“孩子们,打到鱼没有?”他们回答:“没有。””(约21:5,新译本)


同样,耶稣称门徒为“孩子们,”包括那个三次不认主的彼得。


主耶稣吩咐他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结果打上来153条大鱼。当门徒上了岸,看见岸上有炭火,上面有鱼有饼,主早已为他们预备了早餐。再次看见,主耶稣何等恩典、怜悯、慈爱的心肠。


主耶稣不仅对门徒如此呵护,祂对悖逆犯罪的以色列民族的怜悯和慈爱,在祂对耶路撒冷城哀哭的时候,也淋漓尽致地彰显。


“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路13:34-35)


“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那是怎样一幅动人的画面。


正如先知以赛亚说,“耶和华阿,你是我们的父。从万古以来,你名称为我们的救赎主。”(赛63:16)


地上的父亲会有各样的缺点、错误、软弱、失败、冷漠、忽略、无能,甚至打骂、虐待的犯罪,但主耶稣在地上行走的时候,祂彰显天父的怜悯和慈爱。


“腓力对祂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约14:8-9)


“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祂的人。”(诗103:13)


主耶稣彰显父神的慈爱,祂永远不会失败,祂永远不会辜负我们,祂永远不会离弃我们,祂永远不会撇下我们。因为祂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来13:5)


在这圣诞欢庆的季节,让我们记住,耶稣基督祂是为我们而生,祂是父神赐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祂以永远的爱爱我们。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祂的肩头上。祂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赛9:6)


“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unto us a Son is given: and the government shall be upon His shoulder: and His name shall be called Wonderful, Counsellor, The mighty God, The everlasting Father, The Prince of Peace.”(Isa 9:6,KJV)


感谢主

任运生牧师

主后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圣诞夜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