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记(一)
(七年前我回乡一个多月探望父母,回美后凭记忆将那次回乡的经历写下来。七年过去了,今天中国、美国都发生了或好或坏的变化。文中所记的可能已经与现今的情形不同,但因为是一段经历,我就没有改动保留原本的记录。如果读者发现所记的与现在情形不同,知道我写的是七年前的情形。)
二零一四年九月十五日凌晨,我从巴尔的摩起飞、经底特律转机飞往北京,要回家乡看望已经八十六岁的年迈父母,顺便到各地走走,看看教会的情形,也探望一些主内的弟兄姐妹。
在底特律转机时,飞机晚点了,因为从阿姆斯特丹来的飞机耽延了三个小时。
当然飞机到达北京的时间也后延了两三个小时,原本请朋友预定的当日回河南的火车也给延误了。
在三号航站楼的出口等待朋友来接的时候,一下子感受到北京人群和车流的嘈杂,尤其是很多人抽烟,空气中散发着浓重的烟味,呛得受不了。心想抽烟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加重本来已经污染的一塌糊涂的空气。而被动吸烟者受害更大,政府财政税收上的一点得益,早被呼吸道疾病防治的消耗所抵消恐怕还要倒贴,人们怎么就想不开呢?什么时候我们全体国民才都能认识到吸烟的危害而全民禁烟呢?
朋友接到我,我们便乘出租车回到北医三院附近他的家。
朋友是北医(北大医学部)的教授,是我多年的好友和同事,也是主内的弟兄。十多年前,他从北医大博士毕业后,联系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是我帮他写的推荐信。我在推荐信中花了相当长的篇幅描写了我们两个人的友谊。至于朋友的科研能力和成就,我在推荐信中只略微提及,说可以参考他的简历即可。
朋友当年中考时,成绩优异,本当被当地县一中录取,结果他们的乡高中因为历年高考从没有一人考取大学,见他成绩优异,于是就在他的成绩上做了手脚,谎称他没有考取县一中,而把他留在乡高中,期望靠他实现他们乡一中高考零的突破。结果朋友果然不负众望,那年高考他在质量很低的乡高中考出了极佳的成绩,他的考分可以上国内任何一所大学。学校为了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打破零的记录,就替他报了一个稳妥的志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当然也是一所很不错的大学。
那时我正在神学院读书,我将写好的推荐信给我的一位教授,请他在文辞和语法上加以修正和润色,然后以附件Email给哥大的教授。虽然哥大教授对于我一个神学生给一位生物学博士做专业推荐感到有点奇怪,但他还是在国内的两封教授推荐信还没有寄到之前,就一锤定音地当即录取了我的朋友。后来我也把这封推荐信拷贝给我的朋友(顺便说,这样做不妥,美国人很看重推荐信,一般说被推荐人是不能看推荐信的),朋友说,这是他一生中看到的最好的推荐信。后来我发现,那封推荐信我有意无意、歪打正着地模仿了圣经《腓利门书》的技巧和精意。
后来,朋友回到北医做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是我见到的少有的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之一。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近几年增加许多倍,但仍有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问题,关键是我们的主管部门很少发现那些真正献身科学、喜爱科学、又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天分的人才。有人在网上发文提问: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教育体制改革、鼓励自由思想、激发学术创新,再加上属天智慧的启示,这才是根本之道。(关于最后一点,圣经如此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
错过了当日回河南的火车,只好住在朋友家里。晚上我们一起到北医校园走走,我想看一下北医的校园有什么变化。
明显的改变,校园多了几幢学生宿舍高楼,跃进厅学生食堂也加高了,学术报告厅的位置现在成了宿舍楼,昔日校园内有几处自行车停放处现在不见了,大概是被一个地下停车场取代了。多了一幢逸夫教学楼,据朋友说,本来原计划盖一个高层教学楼,后来因为预计的资金盖到中途便用尽了,只好提前封顶。其他老的建筑如生理楼、生化楼、解剖楼、病理楼、行政楼、科研大楼等都还在。校园内也多了邮局(原来有一个小的邮电所)、快递公司、银行等服务机构。操场也铺上了人工草皮,不会再像过去那样跑步时会扬起尘土。
在操场的中央,有机器的轰鸣声,问朋友那是什么,朋友说那是钻探,试图要将地心热引出来使用。我问,有把握吗?朋友说,据说是经过专家论证的。我也祈求真的成功,想起国内这些年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太阳能装置《四季沐歌》,解决许多家庭洗热水澡问题,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应该说,国内在利用清洁能源的研究方面走在前列,使不少人受益。
阔别二十年后再回到母校,仍然是倍感亲切。但母校见到我,是否也会像我一样倍感亲切呢?毕竟,医科的高等学府,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医学的专家、教授才对,怎么出来一个基督教的传道人呢?但我期待有那么一天,北医母校会以自己毕业生中有耶稣基督福音的使者感到自豪!祈求我所信靠、所服事的耶和华神赐福北医我的母校,那里有我的师长、同学、朋友以及有希望的年轻一代!
本文写于主后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