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约翰福音查经纲要(二十)---六个保证和确据

约翰福音十四章的六个确据和保证:


  1. 天家

  2. 天父

  3. 祷告

  4. 圣灵

  5. 父爱

  6. 平安


(三) 祷告 (Prayer) (约14:12-15)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 (约14:12)

谁能比主耶稣做更大的事? ---信祂的人。

为什么?---“因为我往父那里去。”(约14:12)


1) 祂为信他的人在父的右边代祷;

2) 祂赐下圣灵。


保罗(Paul), 彼得(Peter),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戴德生(Hadson Taylor), 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 大卫列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 乔治穆勒(George Muller), 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 穆迪(D.L. Moody), 王明道(Mingdao Wang), 宋尚节(John Song), Billy Graham(葛培理), 唐崇荣(Steven Tang)


主耶稣一生只带了除犹大之外的十一个使徒,祂一生服事的范围不超过巴勒斯坦方圆200英里。但五旬节之后,彼得两次讲道分别有三千、五千人信主;保罗和他的同工在主要以步行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将福音传遍欧亚非三大洲,如今福音传遍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从这个意义上说,门徒(包括今日信徒)的确比耶稣做了更大的事。


马礼逊是西方第一位来华的新教宣教士。马礼逊1805年在伦敦开始学习中文,1807年来华,在华服事25年。马礼逊是在中国境内第一个将新旧约圣经完整译成中文并出版发行,书名《神天圣书》;编纂《华英字典》巨著,分6册,共4595页,为中国历史上出版的第一部中英大字典;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和英文报纸,编著广东话字典,此外还有其他出版物包括教义问答、祈祷文、诗歌集、讲道集、文法书等,为数不下三十多种;在马六甲开办英华书院,开宣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在澳门开办眼科医馆,成为医疗宣教的典范;同时还担任东印度公司的译员。马礼逊所做的任何一项事工,都是一个人花费毕生心血的巨大工程!他是怎么完成的呢?


当马礼逊乘船来华时,船长轻蔑地问他:“马礼逊先生,你真的期望自己可以改变中国人四五千年崇拜偶像的陋习吗?”马礼逊毫不犹疑地回答说:“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

威廉克里被称作是近代宣教之父!他在印度艰苦卓绝的宣教服事持续四十年。他和同工们一起将全部新旧约圣经翻译成六种语言,另外将部分圣经译为二十九种语言,再加上与他人合译的,使印度共有四十四种圣经译本。他也同时编纂字典,向西方译介东方文学,并首创印度医药宣教、储蓄银行、创办大学、神学院和女童学校,发行报纸,建立印刷厂,甚至建造蒸汽火车,翻译西方农林园艺书籍,推广农业改良,并说服当地政府废除寡妇殉葬的残忍陋习等。同样,威廉克理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足以让一个人花费毕生精力去全力以赴!威廉克理是如何完成的?


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的名言是:

“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期待神成就大事,尝试为神做大事。)


他交代同工在他与妻子合葬的墓碑上刻下一句话,颇能解释他得能力的秘诀:“我是一只被厌弃、穷困和无助的蠕虫,在祂的膀臂中得到安歇。”


聪明人靠自己(实际上也来自神的普遍恩典)也许能取得一些世人看来了不起的成就,但他不可能做出在永恒意义中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 5. 21-1905. 6. 3)来华宣教士,在华工作五十一年,创办《中国内地会》,至1912年,内地会在华传教士超过1000人,至 1927年,内地会在中国所建立的宣教站达937个,共创办学校125所。戴德生及其中国内地会使耶稣基督的福音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1964年中国内地会更名为《海外基督师团》,现有约1000名宣教士,仍在活跃在亚洲广大地区,向约十七亿的人口传讲福音。


戴德生名言:“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性命,绝对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


“神的事情照神的心意去做,必不缺乏神的供应。”(“God's work done in God's way will not be lack of God's provisions.”)


乔治.穆勒(George Müller,1805. 9. 27-1898. 3. 10),19世纪英国弟兄会教会领袖,著名慈善家,在布里斯托开办孤儿院,一生照顾孤儿达一万名,他从不募款,也不借债,只向神祷告。对乔治穆勒来说,只有两样事:祷告和信心。一天早晨,他带领孤儿对着空盘子做早餐的谢饭祷告,不久就有人送来面包和牛奶,得着神的奇妙供应。除了开办孤儿院之外,乔治穆勒在七十岁时旅行布道,历时十七年,行走近四十个国家,总行程大约二十万英里。


乔治穆勒说过这样一句话:“请务必确信,如果你与祂同行、仰望祂,并期待祂的帮助,祂永远不会让你失望。”(“Be assured, if you walk with Him and look to Him, and expect help from Him, He will never fail you.” )


(参见笔者讲章:马太福音信息之二十四---祈求就给你们【为主做大事】)


“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 (约14:13)


祷告的要诀:


1) 信心 (14:12);

2) 奉主耶稣的名 (14:13);

3) 父因子得荣耀 (14:13-14);

4) 爱的顺服 (14:15).


奉主的名: 特权 (Privilege) 和责任 (Responsibility).


按他的旨意祈求:


“我们若照他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他所存坦然无惧的心。既然知道他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于他的无不得着。” (约一5:14-15)


诗歌 《耶稣恩友》:


多少平安屡屡失去,多少痛苦白白受,皆因我們未將萬事,帶到主恩座前求。皆因我们未将万事,带到主恩座前求。


(四) 圣灵 (The Holy Spirit) (约14:16-17)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 (约14:16-17)


安慰者, 激励者。


另外…一位保惠师,与主耶稣同属性的一位。


圣灵的工作:


默示圣经 (提后3:16);

住在信徒里面, 永远与信徒同在 (约14:17);

赐给信徒属灵恩赐 (林前12:11)

感动人信主 (林前12:3)


(五) 父爱 (The Love of Father) (约14:18-24)


“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约14:18)

孤儿: 无助, 无人照管, 但信徒有圣灵同住, 有父的慈爱.

“耶稣回答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 (父与子) 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 (约14:23)


神与爱祂的人同住。

亚伯拉罕与罗得的例证 (创18-19).


“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罗5:5)

“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约14:19)


著名印度裔布道家Ravi Zacharias (拉维.撒迦利亚)年轻时曾自杀,被送到医院抢救。有人给他读到这节经文,成为他活下来的盼望。信主后攻读神学,成为誉满全球的布道家。不久前去世,被主接回天家。


诗歌:《我知道谁掌管明天》


(六) 平安 (Peace) (约14:25-31)


“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约14:27)


世间哪里有平安? 人类战乱与和平的比是13:1.


世人的安全感来自资源, 钱财, 能力, 环境, 太平; 信徒的平安是神的礼物, 来自于神的话语, 与主的关系, 圣灵的安慰 (“We have the Spirit within us, the Savior above us, the Word of God before us---the tremendous resources for peace.”).


两幅对比的画: 一只鸭伏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 一只翅膀被浪花打湿的小鸟卧在飞流直下的瀑布旁边的一棵小树的被压弯的树枝上. 哪一幅是平安的画面?


问题讨论:


1. 门徒为什么忧愁?你有过忧愁吗?如何可以不忧愁?

2. 主耶稣如何安慰门徒的忧愁?

3. 主耶稣“道路、真理、生命”的宣告有何重要意义?

4. 谁能比主耶稣做更大的事?如何理解这节经文?

5. 怎样才能为主做更大的事?

6. 约14:13无论求什么主都必成就吗?如何理解?

7. 你认为祷告有什么秘诀?

8. “另外一位保惠师”是什么意思?保惠师有什么属性?

9. 爱主的人有什么表现?

10. 主耶稣赐的平安是怎样的平安?

11. 为什么主到父那里去门徒该喜乐?

12. 这世界的王是谁?牠做什么?如何抵挡牠?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