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约翰福音讲道集(九十三)---主耶稣在彼拉多面前

约18:28-40

主耶稣被捕后先后六次受到不公正审判:

1. 在亚拿面前 (约18:19-23)

2. 在该亚法面前 (太26:57-68; 约18:24; 可15:53-65)

3. 在犹太公会受审 (路22:67-71)

4. 在彼拉多面前第一次受审 (约18:28-38)

5. 在希律面前受审 (路23:6-12)

6. 在彼拉多面前第二次受审 (路23:13-25; 约18:39-19:16; 太27:15-26;可15:6-15)

约18:28-40记载主耶稣第一次在彼拉多面前受审。

一、犹太人的罪恶(约18:28-32)

“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约18:28)

约翰将主耶稣在大祭司该亚法那里的审判一笔略过(约28:24),马太福音对这一非法审判有详细记载。

“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要治死祂。”(太26:59)

该亚法是犹太大祭司,他应该带领以色列百姓遵守神的律法,但他却故意知法犯法,不惜找假见证陷害耶稣为要治死祂!

虽然有很多人做假见证,但他们还是得不着实据。最后大祭司站起来对耶稣说,“‘我指着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对他说,‘你说的是。’”(太26:63-64)

于是大祭司撕裂衣服,“‘祂说了僭妄的话。… 你们的意见如何?’他们回答说,‘祂是该死的。’”(太26:65-66)

于是,他们把耶稣定了死罪,天亮后经犹太公会确认,然后把耶稣带到罗马巡抚彼拉多那里去。

“那时天还早,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约18:28)

犹太宗教领袖是何等的虚伪,他们恪守宗教礼仪,他们不进外邦人的院子,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然而,他们却处心积虑地要杀人流血除灭耶稣。

奥古斯丁:“这不敬虔的瞎子!他们以为一所陌生人的房子会玷污他们,却视他们所犯的罪行为洁净。他们害怕污染他们的竟是一位异国法官的官邸,却无惧流无辜之人的血。”1 (马唐纳,新约圣经注释,435页)

“彼拉多就出来,到他们那里,说,‘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 他们回答说,‘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祂交给你。’”(约18:29-30)



彼拉多竟也迁就他们,他走出巡抚官邸,来到他们那里问他们说,“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

“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祂交给你。”(约18:30)

这是什么话呢?

设想一下犹太宗教领袖与彼拉多的对话。

彼拉多:“这人犯了什么罪呢?”

犹太人:“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祂交给你。”

彼拉多:“这人究竟犯了什么罪呢?”

犹太人:“祂若无罪,我们岂能把祂交给你呢?”

彼拉多:“这人到底犯了什么罪呢?”

犹太人:“这人必是作恶的,不然我们不会把祂交给你。”

犹太人预先设定耶稣有罪,而且未审先判已经给祂定了死罪,不惜寻找虚假见证陷害耶稣。然后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那里,意思是要彼拉多执行他们已经做出的死刑判决。

中文有句俗语,欲加其罪、何患无辞?预先设定你有罪,然后搜寻你的罪证,最后将你判刑或灭口,这样的套路今天人们熟悉吗?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两千年前就已经有了。

“彼拉多说,‘你们自己带祂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祂吧。’犹太人说,‘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约18:31)

彼拉多并不想掺和犹太人的事,“他原晓得祭司长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可15:10)

彼拉多给犹太人自由,可以按自己的律法审讯耶稣,但犹太宗教领袖内心的邪恶不打自招地供出来:“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

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把耶稣置于死地。

使徒约翰特别指明,“这要应验耶稣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的话了。”(约18:32)

主耶稣知道祂将要怎样死,祂曾清楚地预言祂受死的方式。

“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祂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祂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祂要复活。”(太20:18-19)

约翰福音中主耶稣也多次谈到自己将要怎样死。

“你们举起人子以后,必知道我是基督。”(约8:28)

“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12:32)

因此,被钉十字架是主耶稣的必须。如果犹太人暗暗将耶稣处死,必是用石头打死,而罗马人是用十字架钉死,所以耶稣必须被交给罗马政府钉十字架处死。

耶稣必须被钉死十字架!

第一,耶稣必须被钉死十字架,从而应验旧约圣经的一系列有关弥赛亚之死的预言,也只有被钉十字架,才能保全“祂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并且成就祂就是“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的那一位。



旧约有关基督之死有哪些预言呢?

“(逾越节)羊羔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出12:46)

“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诗22:16)

“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祂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赛53:12)

“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亚12:10)

因此,当主耶稣被钉死十字架之后,使徒约翰在圣灵默示之下明确说,“这些事成了,为要应验经上的话说,‘祂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 经上又有一句说,‘他们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约19:36-37)

很显然,如果犹太人捉拿耶稣之后暗暗地将祂用石头打死,那么旧约圣经有关弥赛亚之死的预言就不可能应验,圣经就变得不可信了。

第二,耶稣被钉十字架,应验旧约圣经摩西在旷野举蛇、使被蛇咬的人仰望铜蛇就得拯救的救恩预表。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制造一条火蛇,挂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这蛇,就必得活。’ 摩西便制造一条铜蛇,挂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这铜蛇就活了。”(民21:8-9)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约3:14-15)

第三,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成就这样一幅图画:被悬挂于木头上的人成为咒诅,预示着主耶稣承担世人罪的咒诅,从而使我们脱离咒诅。

“因为被挂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诅的。”(申21:23)

“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加3:13)

第四,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受死,是犹太人与外邦人联合一起的作恶,显示耶稣基督被钉死十字架是犹太人与外邦人共同的罪责,预示耶稣基督是为全人类的罪而死的。

“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徒2:23)

“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祂的受膏者。”(诗2:1-2)

“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徒4:27-28)

因此,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不是一场意外或不幸,乃是神永恒中的计划和旨意。神借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借有关预言、预表每个细节的应验,为全人类成就旷世无比的奇妙救恩!


二、彼拉多的犹疑(约18:33-40)

“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祂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约18:33)

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载,犹太人控告耶稣三条罪名:诱惑国民、禁止纳税、自称为王!

“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该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路23:2)

于是,彼拉多有进了衙门,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根据原文的语序,把“你”在放在句首强调的位置,因此彼拉多审问耶稣的语气是这样:

“你?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You? Are You the king of the Jews?”

先知以赛亚早已预言,“祂无佳形美容,…祂被藐视、被人厌弃…我们也不尊重祂。”(赛53:2-3)

当主耶稣颠沛流离、四处奔走、餐风露宿传道的时候,大约三十岁就被犹太人看做是快五十岁了,也就不奇怪彼拉多难以置信耶稣会是犹太人的王。

犹太领袖的用心险恶。基督是王,在乎其宗教意义,祂是人类的救主;但犹太人扭曲(twist)“王”这个字的意思,将其转变为政治意义,于是基督作“王”就变成了带领犹太聚众作乱的罪名。

“耶稣回答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约18:34)

主耶稣的回答,从下文来看,心不在焉的彼拉多并不明了其中的含义。

如果基督是政治性的王,作为罗马巡抚的彼拉多,有没有听说过或实际调查过耶稣具有聚众叛乱的可能或事实?

如果基督是宗教性的王,耶稣基督是人类的救主,那么彼拉多应当真正认识接受祂或是停止于道听途说的传闻?

后者也是今天每一个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彼拉多说,‘我岂是犹太人呢?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你作了什么事呢?’”(约18:35)

彼拉多岂止是心不在焉,他的话里明显表现出不耐和傲慢。

“我岂是犹太人呢?” (“I am not a Jew, am I?”)

“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

回应约翰福音第一章序言中就已经明确的预告:“祂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约1:11)

“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

彼拉多问耶稣,“你做了什么事呢?” 彼拉多的意思是,你到底有没有做过什么叛乱的事?

耶稣回答的意思是,确实有属于我的国度,但不属于这个世界,否则我的臣仆必要争战。

“臣仆”是指谁呢?

十二个门徒犹大出卖了祂,彼得不敢承认祂,剩余的除约翰之外都四散逃命。很显然,这一小撮人没有胆量和能力与罗马军队抗衡。

彼得在客西马尼园砍了大祭司仆人一刀,耶稣阻止他说,“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太26:53)

客西马尼园捉拿耶稣的兵丁是十分之一营的人数,大约600人,所以一营约6000人,十二营就大约是72000人。

根据列王纪下19章的记载,耶和华的使者一夜之间击杀亚述大军十八万五千人,据此推算,七万二千名天使可以击杀多少人呢?大约130亿!将近现今全球人口的两倍。可见,启示录记载末后大灾难中一灾毁灭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并非耸人听闻!

纵使没有天使帮助,当耶稣一说“我就是”兵丁都退后倒地,有谁可以将祂捉拿捆绑呢?

因此,耶稣基督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乃是来自天上。基督的国存在于基督的权柄和统治得到承认和遵行的地方,比如信徒的心中,基督的教会等。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

“祂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祂爱子的国里。”(西1:13)

所以,基督的国不是依靠武力征服,乃在于爱的顺服。

“彼拉多就对祂说,‘这样,你是王吗?’”(约18:37)

希腊文的语法显示,彼拉多的问题期待一个肯定的答案,如下的译法似乎更加准确一些:

“这么说来,你就是王喽?”

“So You are a king?”

NIV 直接将其译成陈述句:“You are a king, then!”(这么说,你就是王!)

“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约18:37)

主耶稣回答的直白意思是:你说我是王,你说得不错。我为此而降生,为此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要见证真理,凡属于真理的都必听从我的话。

彼拉多问,你是王吗?

耶稣回答,是,不错,我是王!但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我的国属于真理的国度,为要见证和践行真理!

“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约18:38)

彼拉多问了两个著名的问题:

1.“真理是什么呢?” (约18:38)

“What is truth?”

2.“彼拉多说,‘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祂呢?’” (太27:22)

“What shall I do, then, with Jesus who is called Christ?”

这是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关系到人的生死,每个人都应当寻求这两个问题的真正答案!

“真理是什么呢?”

彼拉多的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自言自语?——彼拉多有可能自己随口的咕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冷嘲热讽?——强权就是真理,谁的拳头硬谁就握有真理与话语权。

漠不关心?——真理是什么与我有何关系?保住巡抚官职才是正事。

真心求问?——这是彼拉多经常困惑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理呢?

彼拉多真心求知的可能性似乎被排除了,因为他问了这话立刻就转身离开了。

可怜彼拉多,何其悲哀,何其不幸!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距离真理是如此地接近,他甚至与真理面对面站立,竟然又与真理失之交臂!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真理不是一套理论,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门学问,不是一种思想。

真理乃是一个人——耶稣基督!



像彼拉多那样不能辨认真理是一种不幸,若能辨认真理却不遵行乃是更大的不幸!

如果一个社会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她就失去道德上对与错的判别标准,其后果必然是这个社会的道德颓废、秩序混乱,最终引发全方位的崩溃!

“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祂有什么罪来。’”(约18:38)

“‘我查不出祂有什么罪来。’”彼拉多的宣告具有重要意义,证明耶稣基督正是逾越节的羔羊,毫无瑕疵。“要无残疾,一岁的公羊羔。”(出12:5)

“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5:21)

“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约18:39)

彼拉多清楚耶稣是无罪的,但他却没有勇气宣告耶稣无罪。他也深知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来,而耶稣在百姓中深受爱戴,于是他转而求助于在场的群众:“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

然而,出乎彼拉多意料,“他们又喊着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约18:40)

犹太宗教领袖鼓动众人,于是他们一齐高声呼喊,“不要这人,要巴拉巴!”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17:9)

他们中间肯定有人不久前还在高声呼喊,“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约12:13)

然而转眼之间他们可再次高喊,“钉祂十字架!钉祂十字架!”(路23:21)

所谓“墙倒众人推”从众之作恶,历世历代都不断上演!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的结束语是:“这巴拉巴是个强盗。”(约18:40)

马可福音提到巴拉巴曾作乱杀人,巴拉巴被释放,而耶稣却顶替他的罪而死。

圣经只在新约四福音书中对巴拉巴简略提及,但巴拉巴却是文艺作品中的热门人物。

“瑞典作家拉格奎斯特(Pär Lagerkvist)曾以巴拉巴作为题材,写成了《大盗巴拉巴》(Barabbas)一书。在1951年,拉格奎斯特凭此作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维基百科)

以圣经人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多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美国戏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1925年写过一出戏剧,题目叫《Lazarus Laughed》(拉撒路的笑),于1936年凭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许你对这个人并不熟悉,但他的女婿你一定不陌生:他的女儿嫁给了查理.卓别林。)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Henryk Sienkiewicz)1895年发表小说《你往何处去?》(Quo Vadis?),记述罗马帝国尼禄时期的一段历史,书中描述使徒彼得为主殉道的故事,1905年显克微支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再说巴拉巴,他本是一个作乱杀人的强盗,耶稣却顶替他的罪而死,使他得以自由释放。

“巴拉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父亲的儿子” (“Son of Daddy”)。

我们都像巴拉巴一样是罪恶之子,然而,因着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舍身流血,祂代替我们死,使我们得以被称作是神的儿女。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1:12)

“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祂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加4:6)


感谢主

任运生牧师

写于主后二零二二年九月二日

发于主后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三日

留言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