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约翰福音讲道集(十六)---你们必须重生


约3:1-15

如果有人提问,请给出一个最好的理由,说明为什么你可以上天堂,你会如何回答?

列举一些常见的答案如下:

我一向是遵纪守法;我努力做一个好人;我做事对得起良心;我曾帮助很多穷人;我为社会做过贡献;我自认为道德高尚;我是有成就的学者;我常参加教会活动……

上述种种善行是否达到可以进天堂的标准呢?

让我们看看圣经中一个难得一见的好人---尼哥底母的故事。

约翰福音第三章,借着尼哥底母的问题和耶稣基督的回答,记录了发生在两千年前的一场重要对话,这场对话直到今天对每一个人仍有重要意义。

一、尼哥底母的困惑——你必须重生?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约3:1)

尼哥底母是怎样一个好人?首先他是一个法利赛人。

“等一等。”你也许要问,法利赛人能算是好人吗?福音书岂不是记载,法利赛人是一群墨守成规、极端教条、假冒为善、心胸偏狭、骄傲自义、批评论断的人吗?与主耶稣处处作对的不正是这群人吗?

法利赛人总体上作为一个宗教派别和领袖群体确实如此,使得法利赛人成为假冒为善的代名词,人对他们没有好印象。但是另一方面,法利赛人恪守律法,研习圣经,禁食祷告,十一奉献,他们在当时世代人们的心目中是道德楷模。而且法利赛人作为个体,其中也不乏宗教上的敬虔之士,比如使徒保罗就曾自称,“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腓3:6)

其次,他是犹太人的官。尼哥底母是犹太公会七十名成员之一,相当于最高法院法官。

另外,耶稣称他是以色列人的师傅,所以尼哥底母是以色列受人尊重的教法师。

最后,尼哥底母也很可能是一个富有的人,约19:39记载,尼哥底母和亚利马太人约瑟安葬耶稣,他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可见,他最起码不是一个穷人。

综上所述,尼哥底母道德卓越,受人尊重,有学问、有地位、有权力、有财富、有影响力。他也有公义之心,因为他曾在公会中为耶稣辩护(约7:50-51);他也很谦卑,称耶稣为“拉比”(约3:2)。因此,尼哥底母是法利赛人中少有的异类。

“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约3:2)

尼哥底母为什么夜里来见耶稣,曾引起圣经学者众多的猜测:他可能害怕同僚法利赛人知道使自己受排挤?他可能有太多问题需要问耶稣,而夜间是促膝长谈不被打扰的好时段?在约翰福音的语境中,夜间通常是黑暗的代表,尼哥底母内心有对光明的殷切期盼?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尼哥底母带着问题不耻下问来向耶稣求教是真实的。

尼哥底母能够认出耶稣是从神那里来的,单凭这一点,他就已经是法利赛人中的另类了。

他从哪里知道的?有理由相信,他从主耶稣的讲道、教训、权柄、医治、神迹等知道的。

“因为祂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太7:29)

在他相当不错的开场白背后,尼哥底母潜台词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尼哥底母真正的困惑到底是什么?

在此不妨对尼哥底母的潜台词做一个合理的推论:“拉比,你是从神那里来做师傅的,因为你的话语充满恩慈、怜悯和权柄,你的神迹带来安慰、医治和生命。为什么犹太的宗教体系只有定罪、捆绑、冷漠、伪善?它带给人的只是难以承受的重担和毫无生命力的死气沉沉?为什么宗教体系带来咒诅,而你的话语却带来祝福?为什么我恪守律法、严格自律、敬虔度日,内心却没有喜乐、平安和确据?我所有的努力到底能不能达到神的标准被神悦纳呢?”

可能你会持有异议:你怎么知道这是尼哥底母内心真实的想法或疑问?如果我们不知道尼哥底母心里想什么,耶稣基督肯定是知道的。请看下文耶稣的回答。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

耶稣对尼哥底母的说话是答非所问吗?

当然不是!耶稣从不说没有意义的话,祂从不绕弯子,向来都是切中要害,直指问题的核心。因为祂常常以如此的口气说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

耶稣等于明明地告诉尼哥底母:你必须重生才能见神的国。

二、尼哥底母的迷惑——什么是重生?

“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约3:4)

这是约翰福音第二次灵与肉的对话: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

“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约3:4)

如果以色列德高望重的律法师尼哥底母能够问出如此幼稚可笑的问题,那么在约翰福音第四章另外一场灵与肉的对话中,撒玛利亚妇人的问题也就算顺理成章了。

“耶稣回答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给了你活水。’”(约4:10)

“妇人说,‘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活水呢?’”(约4:11)

再回头看尼哥底母的问题,真的是滑稽可笑吗?也未必。

尼哥底母也可能是坚定地表达他的想法:“重生?那根本不可能。”

“重生”(Born Again) 曾一度是一个非常流行的(Popular)术语,因为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竞选时,说自己是一个“Born Again Christian”(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以后便有很多人效仿。多么希望这个世界有很多很多born again的基督徒。

重生,(born again)也可以翻译为:从上面生的(born from above)。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约3:5)

“从水和圣灵生的”,“水”代表什么?

这是又一个让圣经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

水代表自然出生?基督徒的洗礼?神的道?水就是代表圣灵?以施洗约翰洗礼为象征的悔改?

除了第一、二种解释缺乏圣经支持之外,剩余的都有圣经依据。

1.“水”是圣灵的象征,“和”字应该翻译为“即,”相当于英文的“even, namely.”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耶稣这话是指着信祂之人,要受圣灵说的。”(约7:37-39)

2.“水”指施洗约翰所传讲的“悔改”。

“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3:1-2)

3.“水”指神的道:

“…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5:25-26)

“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彼前1:23)

“祂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雅1:18)

结合保罗所说,“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约3:5所说的“水”指神的道以及因听信神的道所带来的悔改行动,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3:6-8)

“风”与“圣灵”原文是同一个字,这里主耶稣显然使用了Word Play的修辞手法。“风”是圣灵的表征,虽然你看不见,但风有能力,移动自如。圣灵的重生,就如同风的流动。你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但你可以感受到风流动的外在表现:比如听到风声,炎热时微风带来的凉爽,当然也会有剧烈的暴风等。

主耶稣说,“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罪人的重生,是圣灵更新生命的一个超自然奥秘性行动,你可以看到一个人被重生的外在改变,但你无法弄明白这种内在改变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一个重生的生命会有哪些外在的改变?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表现,可以尝试概括如下:

认罪悔改;对罪敏感;爱读圣经,渴慕神的话;服事做工有圣灵的能力和指引;爱神爱人;有平安,不焦虑,不忧愁;不嫉妒,不自私,有怜悯的心。

三观改变,对许多事物的看法都与世人不同。心中有喜乐;热爱教会,喜欢参加崇拜和团契聚会。脾气性格会有改变;有耐心和爱心;喜欢祷告。

能看懂明白圣经并读出圣经中的亮光,对圣经的话语经常有感动;对传福音有负担,对人的灵魂得救有负担。

愿意服事,并且有服事的能力和果效。比较少挑剔和埋怨;能够宽容和饶恕别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恋爱交友会格外慎重,坚持圣经婚恋观,一般说来不会随便和放纵;对保持自己身体的圣洁格外看重。

在职场或社会不随波逐流;对金钱和财富有合乎圣经的认识和看法;对世俗、名利、虚荣等不再热衷。寻求属灵事物;对现世和永生充满盼望;一般说来家庭和睦;总之有明显的生命更新与改观…

因此,重生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重生是神透过圣灵即时地赋予灵死的罪人永恒属灵生命的一种超自然工作。

三位一体的神共同参与了罪人重生的过程。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彼前1:3)

“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一5:12)

“祂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祂的怜悯,借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多3:5)

三、尼哥底母的疑惑——如何能重生?

“尼哥底母问祂说,‘怎能有这事呢?’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约3:9-11)

“怎能有这事呢?”How can this be?

重生对尼哥底母而言,显然难以置信!

然而,尼哥底母作为以色列的先生,岂不应当明白这个道理吗?旧约先知岂不是早有预言吗?

“因为我要将水浇灌口渴的人,将河浇灌干旱之地。我要将我的灵浇灌你的后裔,将我的福浇灌你的子孙。”(赛44:3)

“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结36:26-27)

“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老年人要作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珥2:28-29)

神借着祂的先知一再申明,在末后的日子,祂要将祂的圣灵浇灌祂的仆人和使女。只是以色列人,甚至像尼哥底母以色列的先生,都如主耶稣所说,“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路24:25)

“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约3:12-13)

所以,尼哥底母所有的困惑、迷惑、疑惑,都出于一个原因:“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

没有人清楚知道天上的事,唯有主耶稣祂“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祂明了天上地下一切的事,而且这一切的事也都在祂的掌握之中。尼哥底母的不平凡之处,是他能够认出耶稣是从神那里来的,要是他真的能够明白“道成肉身”的事实和意义,他的一切疑问就都烟消云散了。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约3:14-15)

那么,人到底怎样重生呢?

主耶稣引用旧约一个典故。

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心中厌烦,就向神和摩西发怨言,于是神使火蛇进入以色列人中间,咬死了许多人。百姓呼求,摩西为百姓祷告。“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制造一条火蛇,挂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这蛇,就必得活。摩西便制造一条铜蛇,挂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这铜蛇就活了。’”(民21:8-9)

“人子被举起来,” 在约翰福音中一共重复了三次。

耶稣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约3:14)

“所以耶稣说,‘你们举起人子以后,必知道我是基督。’”(约8:28)

“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12:32)

三次的重复,都是同样的意思:指明“耶稣基督并祂被钉十字架!”(林前2:2)

当然,人子被举起来,也指向耶稣的复活、被升为至高;(腓2:5-11)福音的宣扬,高举主名、传扬救恩。(罗10:14-15)

当年在旷野,以色列众人被毒蛇所伤必死无疑。神吩咐摩西制造铜蛇高举起来,凡仰望铜蛇的就必得救。可想许多人必是嗤之以鼻,他们在狂傲的自信中死去。

现今的世代,世人都被罪的毒素所伤必死无疑。神差遣祂的儿子耶稣道成肉身,被钉十架替人赎罪,凡仰望祂的必然得救。许多人嗤之以鼻但信祂的都得永生。

至此,可以将重生的定义做最后的修正:重生是神透过圣灵行使的一种超自然工作,使得灵死的罪人因信靠耶稣基督而得着永生的生命。

在本文结束之际,不禁好奇一个问题:尼哥底母通过这一次与耶稣基督的促膝长谈,他最后弄明白重生的道理了吗?他有没有重生呢?他有没有得着那永恒的生命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约翰福音第三章,尼哥底母夜里求见耶稣,以寻求真理之心耐心询问虚心求教(约3:1-15);约翰福音第七章,尼哥底母在公会为主耶稣辩护(约7:50-51);约翰福音十九章,犹太公会中他的同僚将主耶稣定罪,交由罗马人钉死在十字架;甚至门徒都因为害怕四处逃散,但尼哥底母却公开地为主耶稣安葬(约19:38-42)。

“你们必须重生!”神所重用的仆人和布道家如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乔治·怀腓特(George Whitefield)等都喜欢宣讲这一重要信息。

乔治·怀腓特有一次写信给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说,“我注意到你在文明世界不断上升的名气。当你在电力学方面的研究取得持续不断进展的时候,我倒是鼓励你研究人如何获得重生的奥秘。这一课题将是最为重要和有趣,而且一旦你掌握它,将会对你付出的代价有丰富的回报。”

传说乔治怀腓特常常重复讲这个题目,太过频繁以至于有人忍不住询问他:“你为什么总是讲‘你们必须重生?’”乔治怀腓特回答说,“因为你们必须重生。”(“Why do you always preach ‘You Must Be Born Again?’ George Whitefield answered, ‘Because You Must Be Born Again’!”)

所以主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

你是一个重生得救的人吗?


感谢主

任运生牧师

主后二零二一年十月三十日

Comentarios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