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信息(二十四)---不要论断人
太7:1-6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太7:1-6)
“论断,” 希腊文Krinow,英译为 “Judge”,有两方面的涵义:
负面的指---批评(Criticize)、谴责(Condemning)、挑剔(Censorious);
正面的指---区分(Differentiate)、辨别(Discern)、决定(Decide).
圣经的教导,避免前者定罪的论断,鼓励后者善意的分辨。马太福音第七章这段经文二者兼有,但上下文更偏重于对恶意批评者的警告。
一. 不要论断人(太7:1-4)
人很容易批评论断,为什么?人的罪性使然。人天生喜欢议论别人的缺点和缺陷,喜欢说谗言碎语。出于本能的骄傲,论断他人可以高抬自己,维护自己的形象,同时也遮盖自己的罪恶过犯。
有人的生活态度,就总是对别人批评、责备、挑剔,鸡蛋里挑骨头。
A. 论断人的危险
但论断他人是很危险的事,所以圣经明确警告:“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7:1-2)
所以论断人的第一个危险是自己被论断。
马太福音第七章第二节被称为The Boomerang Effect(回旋镖效应),类似中文的成语:“自作自受、”“自食其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
古文《西门豹志邺》,记述魏文侯时,邺县县令西门豹访察民间疾苦,得知当地乡绅和巫婆串通,每年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然后用一小部分钱财物色民女做河伯妇,以防得罪了河伯,引发洪水将田地和百姓淹没。到河伯娶妻之日,西门豹也前往道贺,对巫婆说,“这女子不够漂亮,劳烦巫婆去禀报河伯,待寻到漂亮女子再择日送去。”于是差役便把巫婆投入河中。过了一会儿又说,“巫婆为什么去了这么久还没有回来呢?派一个弟子去催促一下。”于是差役又将巫婆的一个弟子投入河中。如此三次之后,西门豹说,“巫婆和弟子都是女子不会办事,劳烦三老走一趟。” 如此众人一个个吓得面如死灰,俯伏在地磕头如捣蒜。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说为河伯娶妻的事了。
此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圣经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
士师记第一章,以色列人打败迦南人,活捉亚多尼比色,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亚多尼比色说,‘从前有七十个王,手脚的大姆指都被我砍断,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现在神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士1:7)
以斯帖记第七章,哈曼为末底改做了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欲加害末底改,最后自己却被挂在其上。“于是人将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帖7:10)
俄巴底亚书记载,当以色列人遭难时,以东人幸灾乐祸。于是神论到以东人说,“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万国。你怎样行,祂也必照样向你行。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上。”(俄15)
“你仇敌跌倒,你不要欢喜。他倾倒,你心不要快乐。恐怕耶和华看见就不喜悦,将怒气从仇敌身上转过来。”(箴24:17-18)
马太福音第十八章,主耶稣讲了一个比喻。一个仆人欠主人一千万银子,因他无力偿还,主人就开恩免了他的债。谁知那人出去遇见一个欠他十两银子的同伴,竟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又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
主人听见,就吩咐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太18:32-34)
如果神照着我们的本相刑罚我们,谁能站立得住呢?
“主耶和华阿,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诗130:3)
论断人的第二个危险是不认识自己。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7:3)
马太福音第三节被称为The Beam Effect(梁木效应),类似于中文的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等。
中文有一个成语叫一叶障目,太7:3所说的,又岂是一叶障目呢?
“刺”英文翻译为“Sawdust,”“锯屑,”而“梁木”是指建筑物中承重的横梁,一般长约40英尺,直径约5英尺。一个人眼中有碎木屑,一个人眼里是厚木板,那差异是何等的大呢!
主耶稣用一个夸张的手法,强调人常常把别人的缺点最大限度地夸大,而把自己的缺点尽可能地缩小,这就是所说的“梁木效应”。
在小事上吹毛求疵苛求挑剔的人,常常在夫妻、同工、同事等人际关系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实在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B. 为何不要论断?
首先,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撒母耳记上第一章记载,哈拿在耶和华神面前不住地祈祷,她心里默祷,只动嘴唇,不出声音,以利以为她喝醉了。
“以利对她说,‘你要醉到几时呢?你不应该喝酒。’”(撒上1:14)
“哈拿回答说,‘主阿,不是这样。我是心里愁苦的妇人,清酒浓酒都没有喝,但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不要将婢女看作不正经的女子。’”(撒上1:15-16)
有一个批发店老板,有一天看见一个年轻小伙子站在店中,两手插在口袋里,一边抖着一只脚,一边吹着口哨。老板很生气,走上前去问道,“你一周挣多少钱?”答:“三百美金。”老板从口袋里拿出一叠钱,抽出三张一百块的钞票,递给那年轻人说,“这是你一周的工资,拿着走吧,不要再回来了。”年轻人接过钞票,转身飞快地走开了。老板转身看见一旁的值班经理一脸惊诧地看着他,便问那位经理,“这个人在这儿工作多久了?”经理回答,“他不在这儿工作,他只是来送披萨的。”
所以,“未曾听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箴18:13)
其次,我们都是罪人。所以保罗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
不仅广义地说人人都是罪人,具体地说,人们指责别人的那些缺点,往往也正好是自己的毛病。
“The traits that bother us in others are often the habits we dislike in ourselves, our untamed bad habits and behaviors are the very ones that we most want to change in others.”(Bruce B. Barton,The Life Application Bible Commentary, P130)
“别人身上那些困扰我们的特征,往往是我们在自己身上不喜欢的习惯;而我们自身未加约束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也恰恰是我们最希望在别人身上看到改变的东西。”
“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罗2:1)
我们本是罪人,蒙受神的浩大恩典,所以也当以恩慈、宽容、忍耐对待别人。
“所以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西3:12-13)
另外,还有些事情,本身并无是非黑白之分。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 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吃的人,是为主吃的,因他感谢神。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神。”(罗14:2-6)
最后,论断也是僭越神的权柄,因为审断人的只有一位。
“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雅4:11-12)
“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雅2:13)
所以,不可轻易论断别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人的动机,只有“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耶17:10)尤其不可按外貌论断人。
“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约7:24)
“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雅2:1)
二.帮助建立人(太7:5-6)
马太福音第七章第一节,“不要论断人”大概是最常被错误引用的经文之一。
如果把“不要论断人”这几个字断章取义地实施,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便无法进行。比如旧约时代的审判官,士师时代的士师(Judge),现时代的法官(Judge),陪审员,甚至一名老师,他们都无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其实圣经明确教导,我们需要判断,需要鉴别,需要决定,这正是被译为“论断”(Judge)这个字的另一层意思。
在马太福音第七章紧接着下面的经文,主耶稣明确警告要防备假先知。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7:15-16)
使徒约翰也警告要辨别神的灵和敌基督者的灵。
“亲爱的弟兄阿,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神的。从此你们可以认出神的灵来。凡灵不认耶稣,就不是出于神。这是那敌基督者的灵。”(约一4:1-3)
马太福音第十八章,教导如何处理教会中犯罪的弟兄。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太18:15-17)
雅各和保罗也分别指出,要挽回迷失真道或偶尔为过犯所胜的弟兄。
“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雅5:19-20)
“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加6:1)
哥林多前书第五章,保罗严厉地指出需要严格执行教会纪律。
“风闻在你们中间有淫乱的事。这样的淫乱,连外邦人中也没有,就是有人收了他的继母。你们还是自高自大,并不哀痛,把行这事的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林前5:1-2)
圣经也要求信徒为真理辩护。
“亲爱的弟兄阿,我想尽心写信给你们,论我们同得救恩的时候,就不得不写信劝你们,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犹3)
“用爱心说诚实话”(弗4:15)也是指用爱心来讲明真理。
主耶稣在马太福音第七章这一段的讲论,主要是警告那些挑剔、审判、定罪、拆毁、伤害性的批评和论断,即便这一段圣经,主耶稣也在上下文中指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5)
主耶稣责备的不是“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而是当“你自己眼中要梁木”时还一心想要“去掉弟兄眼中的刺”的那种张狂和虚伪。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太7:6)
马太福音七章六节这句话,也是指要做理性的、常识性的判断,对那些轻视、嘲讽、拒绝、抵挡真理的人,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正如主耶稣在彼拉多和希律面前受审时,祂拒绝回答他们轻蔑的审问。
综上所述,马太福音第七章这段圣经,主耶稣教导我们,要多说恢复、建立性的话语,少说拆毁、伤害性的话语;多一些怜悯,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贬损。
“用爱心说诚实话,”(弗4:15)
“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弗4:29)
约翰福音第八章记载,法利赛人不怀好意地将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带到耶稣面前,询问耶稣该如何处置这个女人。主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8:7)众人便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走开了。然后,主耶稣对那女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8:11)
主耶稣既没有站在神的位置审判那行淫的女人,又清楚无误地指出她的过犯,鼓励她从此过一个“不要再犯罪”的新生活。
主耶稣何等超越的智慧、何等丰富的怜悯、何等光辉的典范!